投稿指南
一、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凡采用他人学说,必须加注说明。 二、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精粹的短篇,尤为欢迎。 三、请作者将稿件(用WORD格式)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 四、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恕不退稿。 五、为规范排版,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 1.论文要求有题名、摘要、关键词、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名称,省市邮编)等内容一份。 2.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编号) 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3.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一般用两级。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表格应采用三线表,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 4.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最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87的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

警惕公权力运行中的内卷现象(3)

来源: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6-27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通过这句话引出改革开放的一个成功秘诀,那就是用“实践成效”检验一切改革方案的成功与否,既不唯旧,也不唯新。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通过这句话引出改革开放的一个成功秘诀,那就是用“实践成效”检验一切改革方案的成功与否,既不唯旧,也不唯新。这是对创新的一种平衡理解,有效的创新并非是去掉旧的,换上新的那么简单,而是尽可能在新旧转换和功能协调中产生出最大的效益。

也许更重要的问题是创新由谁做出。显然,创新不是某个人的事,而是存在不同的创新主体,他们共同形成了某种创新主体的结构。这个结构也需要某种平衡。无论是革命还是建设,都需要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以中央和地方为例,1956年,毛泽东同志在《论十大关系》中指出:“我们的国家这样大,人口这样多,情况这样复杂,有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比只有一个积极性好得多。”于是,发挥“两个积极性”后来被写入宪法。改革开放过程中,邓小平同志进一步强调:“过去讲发挥两个积极性,无非是中央和省市,现在不够了,现在要扩大到基层厂矿。”邓小平同志完整的意思是调动中央和地方、国家与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让这种积极性在改革开放的洪流中充分发挥出来。

改革的实践就如走路,左脚右脚不可能同时迈出,因此,任何一个时点都不可能出现完全的平衡。改革开放前期,中央不断下放权力,充分调动了地方和基层的积极性,地方和基层干部、群众迸发出了空前的创造力,在较短的时间内迅速打开了改革开放的新局面。然而,地方创新的活力与宏观秩序的失控可能是相伴而生的。为了解决因活力而带来的失控问题,中央加强了自身的权威,有效地进行了各种宏观层面的调控。

再到后来,则不仅是宏观调控问题,而且因为前期改革利益的固化而导致宏观创新乏力的问题。往严重一点说,就是改革的“中途锁定”问题,即一段时期的改革形成的利益格局反而成为进一步改革的障碍,使得国家无法在新的基础上进一步向前快速发展。所以,党的十八大之后,党中央迎难而上,勇于担当,在全面深化改革中进行宏观层面的攻坚克难,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重大胜利。当前,广大的地方干部并非没有创新能力,而是少数干部害怕自己的“创新”会“出事”:一方面害怕自己的“创新”不符合上级领导的意图,另一方面害怕自己在“创新”过程中会被别人抓住把柄。于是,少数干部有了但求无过的想法,但又想“表现”得勇于担当和“创新”,于是便整天忙忙碌碌地“创新”,但并不是主动地旨在解决实际问题的“创新”,而是被动地想着如何得到上级领导肯定的“创新”。所以,才有“不切实际的创新推广”一说。这类没有实际效果、人民群众也没有“获得感”的“创新”实则是某种表演式的“伪创新”。在那么多所谓的“内卷”现象中,这种“内卷”可能是危害比较大的,因为“伪创新”主体可能会是各地方、各部门的“一把手”,也就是“关键少数”。

“伪创新”其实是比原本意义上的“内卷”更严重的问题,后者尽管是现有模式中某种“量”的增加,但仍然可能是正向的收益,而前者则完全是负向的成本。这些年来,在持续从严治党下,各级干部犯政治错误和贪腐错误的空间缩小了,但“假落实”“伪创新”之类的行为似乎较难遏制,有的地方甚至愈演愈烈,少数基层干部忙着给个别“关键少数”造光环,有的“关键少数”似乎已经找到了某种生存之法:“只要不踩高压线,上上下下任我转;转好一步能登天,转坏回家过个年。”

如何解决“伪创新”问题呢?就纵向治理体制的安排来说,在各个大国中,中国发展出了复杂的弹性机制,在这种机制中,从中央到基层,各个层级都有大小不同的创新空间。在当前这种纵向治理格局中,需要进一步考虑各层级创新结构的协调性问题。过去推行权力下放,的确扩大了地方的创新空间,但下放的权力有时难以受到有效监督,少数地方借“创新”之名,行“掠夺”之实的情况时有发生。在这种情况下,中央强化了自上而下的监督,但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对于一个巨型国家来说,长久之计还是要地方拥有必要的“自主权”,要将“赋予省级及以下政府更多自主权”落到实处。可以说,当前中国具备了再一次“权力下放”的条件,这种条件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当前中国已经形成稳定的中央权威;二是当前中国已经建立长期有效的纪检监察体系,不用担心地方出现大规模的贪腐失控。更重要的是,中国进入新发展阶段后,要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任务,需要掀起新一轮全国性创新热潮,而“权力下放”则是掀起创新热潮的必要条件。

文章来源:《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网址: http://www.zgkjcxdk.cn/qikandaodu/2021/0627/701.html



上一篇:事业单位档案管理的创新策略探讨
下一篇: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年稿约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投稿 |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编辑部|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版面费 |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论文发表 |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