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凡采用他人学说,必须加注说明。 二、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精粹的短篇,尤为欢迎。 三、请作者将稿件(用WORD格式)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 四、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恕不退稿。 五、为规范排版,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 1.论文要求有题名、摘要、关键词、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名称,省市邮编)等内容一份。 2.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编号) 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3.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一般用两级。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表格应采用三线表,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 4.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最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87的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

披肝沥胆写忠诚 实干兴邦为人民(科教人物坊)

来源: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1-07-30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日前,29名功勋模范党员被授予“七一勋章”。他们坚守初心使命、忠诚干净担当,为党和人民事业孜孜以求、默默奉献,贡献突出、品德高尚。他们是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

日前,29名功勋模范党员被授予“七一勋章”。他们坚守初心使命、忠诚干净担当,为党和人民事业孜孜以求、默默奉献,贡献突出、品德高尚。他们是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顽强拼搏、不懈奋斗的中国共产党人的杰出代表。其中,有5位来自科教领域,他们是:吴天一、辛育龄、张桂梅、陆元九、崔道植。本版特推出科教领域“七一勋章”获得者专题报道,讲述他们感人至深的奋斗故事,展现他们光辉灿烂的模范党员风采。

吴天一:雪域高原树立精神丰碑

他奋战在青藏高原医疗服务一线,是藏族牧民口中“马背上的好曼巴”;他为青藏铁路的建设者觅得健康之道,创造了14万筑路大军在长达5年建设中无一例因急性高原病死亡的奇迹,被称为“天路大军”的健康“保护神”。他就是雪域大地的赤子、高原医学事业的开拓者、中国工程院院士吴天一。那枚闪耀着灿烂光辉的“七一勋章”是对他厚重、伟岸人生最好的诠释和褒奖。

吴天一原名是依斯玛义·赛里木江,于1937年出生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的一个塔吉克族家庭,9岁那年,他随父母移居南京。1951年,年仅14岁的吴天一进入中国医科大学医疗系学习,并在学业上很快崭露头角,成为学习尖子,担任多门课程的课代表。5年后,他毕业进入中国人民志愿军512医院(朝鲜平壤)工作。

1958年,吴天一响应祖国支边号召,携妻子来到青海支援大西北建设。当看到在高寒低氧的环境下,不少人患上疾病甚至付出生命,吴天一被触动了。由此开启了他和高原病“较劲”几十年的职业生涯。

高原医学研究条件是极为艰苦的,长期处在高海拔环境,研究者本人可能就是“患者”,也要遭受高原病的折磨和无数难以预知的风险。但就是在这种环境里,吴天一提出了高原病防治救治国际标准,开创了“藏族适应生理学”研究,诊疗救治无数藏族群众。

在青藏铁路建设中,吴天一负责建设者高原病防治工作。经过他不懈努力,在5年中,一共有14万名工人在海拔4500米以上的高原施工,没有发生一例急性高原病死亡病例,创造了世界工程史和医疗史上的奇迹。

吴天一被誉为“高原上的守护神”,但是他却曾多次遭遇险情。多年来,他奔波在青藏高原,遭遇过多次车祸等意外事件,造成骨折多达14处,至今他体内还有十几厘米钢板。

作为医术精湛的顶级专家,吴天一有太多机会给自己谋得优厚的物质回报,甚至有机会赴美国享受更好物质生活,但他毅然选择留在条件极端艰苦的“世界屋脊”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救死扶伤,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矢志报国的情怀。

耄耋之年,吴天一还在努力奋斗,不断攀登新的科学高峰。2020年,他出版了《吴天一高原医学》,这本著作凝聚了他几十年的科研和诊疗实践成果,为世界高原医学领域作出了巨大贡献。

(张保淑夏研)

辛育龄:开创中国肺移植先河

他是新中国胸外科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革命战争年代,他曾与白求恩并肩战斗,冲上前线救治伤员。和平建设时期,他长期致力于我国胸外科创建和发展,是中国人体肺移植手术第一人,在胸外科领域多个方面取得“从0到1”的突破。他就是“七一勋章”获得者辛育龄。

1939年,在连天的抗日烽火中,辛育龄被派往前线,担任白求恩医疗队的司药,转战多地救死扶伤。那段日子是他刻骨铭心的记忆,是他永远的精神财富,他有时会向女儿辛晓梅讲述那段往事。

辛晓梅印象最深的是父亲给他讲的自己被白求恩大夫责备的那件事。有一次,医疗队遭遇敌机轰炸,为躲避,父亲负责的马匹驮的药品撒落一地,白求恩见药品损失,非常气愤地责备他。

辛育龄虽然感到委屈,但“药品就是生命”,他非常理解白求恩大夫看到珍贵的药品遭受损失时的心情。他不顾左臂划开的伤口,一边哭一边奔过去抢拾药品。白求恩大夫发现后立刻给他缝合伤口,关爱有加。白求恩大夫博大的胸怀和高超的医术深深地影响着他。

1951年,辛育龄被国家选派赴苏联留学,成为新中国成立后首批赴国外深造的研究生。1956年,他学成回国,主动要求分配到原卫生部中央结核病研究所工作并组建胸外科,将自己在国外所学运用到临床实践,发明了支气管黏膜外缝合法、支气管袖状切除吻合法、食管癌切除纵隔内吻合法,提高了肺外科手术的安全性与有效性。1970年,辛育龄主刀首例针刺麻醉下的肺切除手术,此后用针刺麻醉做了1400多例肺切除,成功率高达98%。1979年1月,他完成了我国首例人体肺移植,开创中国肺移植的先河。

文章来源:《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网址: http://www.zgkjcxdk.cn/zonghexinwen/2021/0730/732.html



上一篇:今年国家为何大力支持长沙发展?科教、文化、
下一篇: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古镇口科教园区项目建设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投稿 |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编辑部|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版面费 |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论文发表 |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